首页
铿锵迈步谱新篇 乡村振兴正当时——我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二
2021-10-26 03:57:00
来源:
甘孜日报
阅读数:
59次
字号:
收藏
打印
分享:
分享到朋友圈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提醒您:
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


理塘县高山萝卜丰收。

田畴沃野,锦绣千里。

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,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,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……翻开2021年州委、州政府的工作日程,“产业兴旺”、“生态宜居”、“乡风文明”、“生活富裕”……一组组关键词背后,是州委、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乡村振兴中走出的一串串铿锵足迹。

近年来,我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乘势而上,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采取示范引领、以点带面、梯度推进的方式,率先在全省大力实施分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,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甘孜样板和甘孜路径。

试点示范固本源

“要认真落实中央、省委决策部署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紧扣实际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促进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,更好支撑和保障全州‘十四五’开好局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。”就推进全州乡村振兴工作方面,州委书记沈阳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自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以来,我州统筹考虑,因地制宜探索三大区域、三大流域、三大类型区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,提出了“分流域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”的基本思路,作出了“一个攻坚、八大工程、四项改革、三大机制”的总体部署,编制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,组织推进“1+6+N”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建设,协同推进区域间乡村振兴协调发展。

今年国庆黄金周,对康定市色龙村、日央村和若吉村来说,注定收获满满。这些村落位于康定市大渡河流域,随着各地游客的到来,村里的自然风光、民俗文化、农特产品等尽显魅力,为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。

“旅游有盼头,钱包有搞头,村民日子越过越好,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”在康定市孔玉乡色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强看来,以上村庄之所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,得益于我州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,在大渡河、雅砻江、金沙江流域打造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53个,并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,分流域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。

十月的丹巴甲居,阳光如流金,斑斓黄叶间,藏房与古碉相映成趣,作为镇上乡村振兴的代表性产物,“四亩田园综合体”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。该综合体集民宿、种植、庄园等功能为一体,除利用民居建筑打造特色民宿外,还流转周边群众土地40余亩,用于种植玫瑰、薰衣草等花卉。

“很有特色!非常漂亮!对全镇有很大好处!”面对一次次的夸奖,综合体负责人刘芳深知脚踏实地的重要,她告诉记者:“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后,县上对甲居藏寨提档升级,为我们搭建了创业平台,我打算趁此机会,加强学习和实践,让我的综合体成为典范。”

正如刘芳所言,乡村振兴工作带来的机遇催生了“四亩田园综合体”,该综合体既可增加旅游观光价值,又可提高当地经营收益,形成了农旅结合互为补充的良好模式,实现了脱贫攻坚、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效合一,算得上我州试点示范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代表性案例。

数据更有说服力,据州农牧农村局统计,大渡河流域重点围绕“成渝后花园·康养加休闲”主题定位,围绕目的地、城镇依托、景区依托等村庄类型,对相邻的两个或多个村实行组团发展,建成旅游新村、民族特色村、传统村落等乡村振兴示范村115个,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43万余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50亿余元,流域沿岸村落基本实现了村庄变“景区”、农房变民宿、房东变股民三大转变。同时,“大渡河流域阳光康养休闲之旅”还入选全省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。

特色产业助发展

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,我州聚焦产业兴旺,按照“育龙头、建基地、搞加工、创品牌、促营销”的思路,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,加快构建“10+2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成片成规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,全州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。

秋风袭来,五谷蕃熟,我州各地纷纷开启丰收模式。9月18日,在理塘县萝卜基地,务工的农牧民正忙着采收分期分批成熟的“极地果蔬”白萝卜。据统计,今年该县康藏阳光基地种植白萝卜4800亩,八、九、十月上市时节预计产量达到3万吨,省去中间批发环节,折算下来萝卜均价2元/斤,价格增长了600%,将有效助力当地农牧民增收。

在色达县色尔坝片区,“金疙瘩”马铃薯让村民们乐开了花。据了解,为做好乡村振兴开局工作,今年色达县以“农牧户+行业单位+公司”的生产模式,在色尔坝片区五乡镇建立2000亩特色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。“基地预计产量将达到1500余吨,按照订单保底收购价概算,仅此一项产值可达450余万元,平均每户农民增收约1200元。” 色达县农业农村科技局农技站负责人杨继忠说。

10月18日,在甘孜县拖坝乡,马铃薯再度发挥“金疙瘩”作用。“瞧!相比传统马铃薯,马铃薯新品种种出来的土豆个头大、病害少、产量高!”说起新品种的好处,拖坝乡楚洛村村民康珠高兴得合不拢嘴。据了解,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甘孜县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宜高原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新技术、新模式,通过构建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产业发展新模式,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。

光泽润滑的果实挂满枝头,漫步果树下,阵阵果香袭来,让人垂涎三尺。步入丹巴县小聂呷村“美人脆”果园,果农们忙着采摘、分拣、装箱、运输,一派丰收的喜悦。首次喜获丰收,村民杨成华感触颇深,他告诉记者:“原来种玉米,一亩地产量最多一千多斤,现在种‘美人脆’产量翻了三番,而且县农牧局以每斤五元价格回收,根本不用愁销路。”目前,丹巴全县“美人脆”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,预计2022年前,该县将完成两万亩美人脆苹果标准化示范种植和推广。

从低产到高产,从量变到质变,不难看出,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落实,我州特色产业一次次“再上新台阶”,完成自身蜕变同时,为农牧民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记者从州农牧农村局获悉,截至目前,我州带动400余个村集体经济发展、28万余人增收致富。此外,累计登记认证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210个,申请通过使用商标农产品142个,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家,农业发展步入了由“散小弱”向产业化、规模化、市场化加快转变的新阶段。

人才高地强保障

夏日的金沙江畔,绿意盎然,矗立在暖阳下的德格县龚垭镇雨托新村和谐安宁,75岁的村民色然迫不及待向记者介绍他和村民的幸福生活:“家家户户的房屋结构都是一样的,一楼一底,门口还有一块菜园地,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,现在的好日子三天三夜也摆不完。”

色然谈到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我州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。今年以来,我州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以乡镇、村为重点,建强组织,选好班子,夯实基础,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。

乡村振兴,人才要先行。通过完善考核机制,进一步营造齐抓共管、各方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,持续做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选派,我州有效强化了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,加大了农业科技人才、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,不断优化了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。

“乡村振兴贵在人才,人才振兴重在激励。” 州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为全力做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,我州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,引导本土人才向乡村振兴基层一线有序流动。

有了人才保障,脚踏实地干事是关键。对于此,甘孜县油菜轻简化栽培做了一定诠释。该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工作人员表示,今年该县建成油菜轻简化栽培示范基地420亩,目前,油菜进入收获期,通过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,采取随机抽样法和实收实测两种测产方法,开展油菜基地测产,该县提高了单产、减轻了劳动强度、降低了生产成本、增加了收入,充分体现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。

当然,乡村振兴涉及面广、种类多、任务重,人才保障不仅紧靠“单一窗口”。截至目前,我州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776名、高职(专科)技能人才1475名,农村实用人才398名、乡村医生321名。同时,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.85万人次,林业专业技术人员780名,产业技能技术人才795名,旅游业从业人员12540名,并积极引导1527名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,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。

“‘十四五’时期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。我们应当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,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,做到思想不乱、工作不断、队伍不散、干劲不减,善始善终、善作善为,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川藏铁路建设等为契机,进一步筑牢人才高地,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向面上铺开、向全域拓展。”对于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中,人才队伍如何附身干实事,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有着自己的理解。

百尺竿头扶摇上,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,圣洁力已积,势已蓄。相信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,甘孜大地的山野田间、村头小巷将不断凝聚新的幸福和希望。